前沿讲坛第65讲|朱振宇副教授主讲“但丁《神曲·地狱篇》第10歌解读”

Body

2024年3月28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琴六号A631举行了以“但丁《神曲·地狱篇》第10歌解读”为主题的前沿讲坛。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朱振宇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肖剑线上与谈,中文系(珠海)副教授洪晓纯主持。

 

讲座伊始,朱振宇副教授从这次讲座的时间联系但丁在《神曲》中开启地狱之行的时间,再介绍其《地狱篇》中的地狱结构,引出位于地狱第六环的伊比鸠鲁主义者的罪和报复刑。朱振宇副教授介绍了但丁生活时代的佛罗伦萨城布局,以及信仰斯多亚主义的吉伯林党和信仰伊比鸠鲁主义的圭尔弗党的党争历史,由此引入对两党魁首法里那塔和卡瓦尔坎泰的介绍,带领同学们深入解读文本。

 

法里那塔与卡瓦尔坎泰分别是斯多亚主义与伊比鸠鲁主义的代表。朱振宇副教授将这两种哲学流派的主张分别概括为“幸福即美德”和“幸福即快乐”,又结合《使徒行传》和《哥林多前书》等文本来解释伊比鸠鲁主义为何是异端。进入《地狱篇》第10歌的文本后,朱振宇副教授从意大利语的韵脚等角度分析法里那塔与卡瓦尔坎泰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以及但丁对他们的态度。法里那塔有着庄严而高贵的语气,但从意大利语的谦敬辞变化可以看出,他高贵英俊的形象在敌党出身的但丁走近后发生了变化。朱振宇副教授也结合历史分析了法里那塔情绪转变为痛苦、懊恼和愤怒的原因。

 

紧接着,朱振宇副教授利用隐文本,从互文的角度分析了卡瓦尔坎泰的人物形象。她提醒大家关注原文的韵律,留意在卡瓦尔坎泰父子与埃涅阿斯相关文本的对比中,一位情绪化、不信神的父亲形象如何被突显,而葛兰西等人的悲剧性解读也是分析这一文段的参考。此外,结合但丁的亲身经历以及圭尔弗党分裂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但丁对卡瓦尔坎泰的对话是冷漠回避的,他问心有愧,对卡瓦尔坎泰怀着“该隐式的愧疚”。随后,朱振宇副教授介绍了历史上圭多·卡瓦尔坎泰的命运,探讨其诗歌所蕴含的阿维洛伊主义,指出其父子之间诗歌韵脚的相互应和,使圭多在这个意义上成为“缺席的在场人”。

随后,朱振宇副教授将法里那塔和卡瓦尔坎泰进行比较,从两人的语言细节中进一步分析他们“不信神”的特点,点明《神曲》用消失的“现在”来刻画“不信者”的罪,并引入奥古斯丁对时间的理解,从基督教的语境解释二人的报复刑,即由于不信而造成了对当下的无知。法里那塔和卡瓦尔坎泰,分别是狭隘的党派魁首和善妒的父亲,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影子人物,彼此不同又互相注解,显示了《神曲》的高妙之处。

 

最后,肖剑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讲座重视原典细读,拥有跨学科的视野。现场的几位老师就讲座内容展开了交流与讨论,在场同学也向朱振宇副教授进行了提问与请教。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